正月二十三 佛说正月二十三出生的人

百科达人 | 发布时间:2024-01-16 02:34: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正月二十三

山西境内旧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填仓的民俗。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东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填仓条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的吉兆。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

佛说正月二十三出生的人

但《太白山碑文》的问世时间极有可能是民国时期。

一个主要的依据就是,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5月上海进步书局,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中国预言七种》也被称作《中国二千年前之预言》。

书中包含“周吕望万年歌”、“蜀汉诸葛亮马前歌”、“唐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明刘伯温烧饼歌”等七种古代预言,但书中并未提及《太白山碑文》。

1938年版《中国二千年前之预言》如果明清之时碑文就已经问世,那么这本书应该会收录其中,此后多次再版发行也未提及,如1938年10月上海华夏哲理阐微社版、1939年4月香港岭南书局版、1947年7月上海广益书局版,以及1960年5月台湾省东方书局版均未收录或提及《太白山碑文》。

虽然有传言称清朝光绪年间曾有手抄本现于民间,但在相关资料中并没有找到。

其实民国时期出现的碑文叫《刘伯温先生救劫碑文》或《刘伯温谶》,民间有多个单行本一直在流传,其内容几乎一样,甚至在1950-60年代中国台湾的书局还在印刷出版。

中国台湾民间至今还在流传的《刘伯温谶》就是中国大陆互联网上的《太白山碑文》。

其内容中的核心是所谓的“十愁”,而 这“十愁”的出处又来自哪里呢?这就要提到清朝顺治年间出现了一本所谓的“佛经”,其全名叫做《佛说弥勒石佛尊真经》。

其中便载有“十愁”的内容,这本“佛经”被看做是“十愁”最早的出处。

为什么叫它所谓的“佛经”呢?是因为这本“经书”并非佛教真经,而是由当时的民间宗教“白莲教”所创,以此作为传教的工具。

其关于“十愁”的部分内容摘抄如下:男女不听佛言语,恶病缠身见阎君。

一愁水火刀兵死,二愁人间绝烟火。

三愁疾病瘟㾮死,四愁男女不团圆。

五愁天下人民乱,六愁有路无人行。

七愁满山虎狼走,八愁昼夜不安宁。

九愁遍地好人稀,十愁不见太平春。

全家不信瘟㾮死,信者之人得太平。

路上恶人都死尽,积善之家得安宁。

不信过年三月看,家家户户哭皇天。

抄写一本免灾难,善男信女得祯祥。

抄写之人增福寿,合家不是劫中人。

由此可见,清朝康熙年间其已被刻印成册在民间流传。

清朝中晚期更是被多次重刊。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版的《佛说弥勒石佛尊真经》至今仍有在民间流传。

清朝时包括白莲教起义、义和团运动时期都曾被大量印发到民间。

有人一定会问,这里的“十愁”和太白山的“十愁”根本就不一样啊?其实这“十愁”并非自古以来一成不变。

根据2004年梁景之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一书中所写,其实到了清朝乾隆中期(约1756-1776年),在云南和贵州等地都已经开始流传不同版本的“十愁”了,这些杜撰出的谣言多以“佛经”、“善书”、“醒世文”、“天师帖”、“劝善歌”的形式出现,可谓五花八门。

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左右,山西就曾出现所谓的“天师帖”,内容如下:天师传说,今年五谷丰登,人民不安。

五月初五日,瘟神下界,察人间善恶。

狼虎伤人无数,修帖传于天下,修一章免一身之灾,修十章免一家之罪,修百章免一乡之苦。

天师进京,路过山东历城县,知县问曰:人死何也?人要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沐浴焚香,念佛三声,可免一家之灾。

世人难免十愁,一愁畜安人不安,二愁山东归平川,三愁湖广水连天,四愁四川起狼烟,五愁云南民遭难,六愁民人死一半,七愁有饭无人吃,八愁有衣无人穿,九愁有路无人走,十愁难过鼠牛年。

有人闯过此两年,便是长生不老仙。

善男信人传得去,身体得安然。

世人见帖不传者,灾患临身不得安。

天师传下四个字,用朱砂书成带在身边,逢凶化吉。

不信者,>。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