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比派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2-26 15:16:47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阿尔比派

保加利亚王国大约在7世纪末建立在多瑙河流域古麦西亚地方。这里的最早居民是印欧人种的色雷斯人。公元初期大部分色雷斯人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6世纪时斯拉夫人的一支从东欧平原南迁至多瑙河流域,在麦西亚地方形成“七部落联盟”。保加尔人原为中亚突厥部落的一支,约370年与匈奴人一同来到伏尔加河西部草原。保加尔人的一支约在460年进抵亚速海北部和东部。这支保加尔人时常与黑海西岸的斯拉夫人联合共同进攻拜占廷的北方领土。6世纪60年代,他们受到亚洲来的阿瓦尔人的袭击,不得不寻求拜占廷的援助。从此保加尔人和阿瓦尔人始见于东欧史籍。 7世纪前半期,保加尔人在库尔特(即库布拉特, 605—665年在位)的统治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保加尔汗国。拜占廷人称之为“大保加利亚”,地处于库班河以北地区。库尔特死后,保加尔汗国分裂。大部分保加尔部落西迁潘诺尼亚,甚至到达意大利。阿斯巴鲁赫(约644—约700年)率领的一支保加尔人部落,渡过多瑙河,定居在拜占廷的多布罗加一带。在反对拜占廷的共同斗争中,保加尔人与当地斯拉夫人建立联盟。679年联盟军队在阿斯巴鲁赫统率下打败拜占廷,占领多瑙河和巴尔干山脉之间的领土,与北方已有的领土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连成一片。681年,交战双方缔结和约,拜占廷承认保加利亚为独立国家,首都在普利斯卡。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保加利亚王国。这是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联合建立的国家。两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保加尔人由游牧转向定居,接受斯拉夫人文化和生活习惯,共同采用斯拉夫语。国家名称仍沿用“保加利亚”,但实际上已成为斯拉夫化的国家。 封建制度的确立 8世纪时,保加利亚正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在对拜占廷的关系上时战时和,互有得失。792年,保加利亚人在卡尔达姆大公领导下打败了拜占廷军队;利用拜占廷帝国因圣像破坏运动两派斗争混乱之机,为保加利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奠定基础。克鲁姆大公统治时期(808—814年),国势强盛,领土大为扩展。克鲁姆本人可能出身于潘诺尼亚保加尔人,英勇善战,威震四方,曾打败过阿瓦尔人。 保加利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愈益加强,封建关系也随着发展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克鲁姆的政策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大公竭力贬抑保加尔贵族,抬高斯拉夫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公的权力在新兴贵族的支持下得到不断加强。809年,克鲁姆夺取了拜占廷北方重镇萨尔迪卡(即后来的索非亚)。保拜两国之间又爆发了四年大战(809—813年)。拜占廷军队在809、811年两次攻掠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811年克鲁姆在山区大败拜占廷军队,皇帝尼基福鲁斯战死。812年,保军乘胜夺取黑海西岸要塞麦森布里亚,并不断向南方推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顺势劫掠了色雷斯和阿得里亚堡。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崛起,其版图不仅囊括了今保加利亚大部,而且也包括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部分。 克鲁姆之子奥莫尔塔格在位时期(814—831年),保加利亚向南扩张的势头遭到遏制,拜占廷终于打败保加利亚人,夺回麦森布里亚和阿得里亚堡,迫使保加利亚人退出拜占廷北部地区。817年,双方缔结三十年和约,并在色雷斯边境修筑土垒城墙,以防止保军的进攻。保加利亚开始在普利斯卡西南方修建新都大普列斯拉夫(821年)。双方缔和以后,保加利亚的扩张转向克罗地亚、潘诺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地。9世纪中叶,鲍里斯大公(852—888年)宣布以希腊正教为国教(865年)。部分大贵族反对大公的宗教政策,掀起叛乱,但遭到大公的镇压。885年,继西里尔、美多德之后,正教当局派希腊传教士到保加利亚传教,并用斯拉夫语作礼拜。 9世纪是保加利亚封建关系迅速发展的时期。王公贵族和教会都成为封建大土地所有者,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处于依附和半依附状态。在封建关系形成过程中,直接牵动封建贵族和农民之间、新旧贵族之间的利害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披上宗教外衣。反对鲍里斯的贵族叛乱打的是恢复异教的旗号;反对弗拉基米尔(鲍里斯之子)的贵族集团,依然如法炮制,以恢复异教信仰作号召,再次掀起叛乱。鲍里斯从隐退的修院中复出,迅即平息了贵族叛乱。9世纪保加利亚的激烈斗争是封建化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矛盾的集中表现。一次次叛乱被镇压使保加利亚的封建关系得到不断发展。到10世纪初大公西蒙一世时期(893—927年),封建制度基本确立,国势臻于鼎盛。 10世纪的强盛 西蒙也是鲍里斯之子。自幼就在君士坦丁堡受希腊文化教育,喜爱古典学术,奖掖古籍翻译。首都大普列斯拉夫和西蒙皇宫,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反映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文化上与希腊兼容并蓄,政治上与希腊兵戎相见,这就是西蒙政策的特点。西蒙在位期间,为争夺贸易权和王位继承曾与拜占廷进行过多次战争。西蒙继位不久,于894年便与拜占廷爆发战争,希腊人战败。拜占廷皇帝立奥六世与普鲁特河流域的马扎尔人勾结,唆使他们从北方进攻比萨拉比亚,使保加利亚腹背受敌。但西蒙先后战胜马扎尔人和希腊人,于897年迫使拜占廷媾和,皇帝被迫纳贡。 拜占廷皇帝立奥六世于912年逝世,因皇位继承问题发生内讧。立奥生前指定其子君士坦丁为同朝共治皇帝(911年),但在立奥死后其弟亚历山大继承帝位,翌年也去世。时年7岁的君士坦丁得嗣大统,称君士坦丁七世,由大主教尼古拉斯摄政。保加利亚大公西蒙,自称罗马人皇帝,于913年进军君士坦丁堡,企图夺取皇位。摄政王尼古拉斯为了安抚西蒙,决定少帝将娶西蒙之女为后。联姻的许诺换取西蒙退兵。宫廷中许多人认为这个许诺无异于出卖国家,因而酿成宫廷政变。母后佐娅夺取了摄政大权,使西蒙的计划遭到挫败。914年,西蒙再次进攻拜占廷,侵入马其顿、帖撒利和阿尔巴尼亚。917年,当西蒙即将在安奇亚卢斯打败拜占廷时,受希腊人策动的佩彻涅格人侵入瓦拉几亚,使这个战争持续多年不分胜负。919年,拜占廷海军司令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把女儿嫁给少帝君士坦丁;翌年他本人又称帝,与君士坦丁同朝共治。后来罗曼努斯又把摄政太后送进修院,使君士坦丁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919年之后,西蒙利用拜占廷宫廷内争,加紧进攻。他在919—924年的5年间曾4次进抵赫勒斯滂和君士坦丁堡,都因缺乏海军未能夺取首都。924年西蒙再次逼近君士坦丁堡,会见了共治皇帝罗曼努斯,双方决定缔结和约。925年,西蒙自称“罗马人和保加利亚人皇帝”。拜占廷虽提出抗议,但罗马教皇予以承认。随后西蒙又在首都普列斯拉夫设立总主教,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地位。 波高美尔派的传播 保加利亚是基督教异端波高美尔派(又译鲍格米勒派)的策源地。古斯拉夫语Bogomili,意为“爱上帝者”。这一派于10世纪前半期开始出现于保加利亚,11世纪初传到塞尔维亚和拜占廷。信徒主要是农民。它受流行于拜占廷的保罗派的影响,主张二元论的学说,认为上帝生了两个儿子,即耶稣基督和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则是恶的化身,善与恶经常斗争,善势力终将消灭恶势力。压迫和暴力是恶的产物,认为有形的物质世界是魔鬼撒旦创造的,因而他们反对教会的特权和剥削,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分给群众,废除教阶制度。因此该派在教义上否认道成肉身之说,反对关于上帝通过物质施恩于人的基督教教义。他们也反对洗礼、圣餐礼以及正教教会的全部组织体系。在社会伦理方面也是坚持二元论的观点。凡是使人接触物质的活动,尤其是婚姻和酒肉,他们都一概反对。 波高美尔派提出了消灭一切压迫的口号。因此保加利亚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多半集结在波高美尔派的旗帜下。波高美尔派运动就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人民反封建压迫的运动。波高美尔派号召人民积极和压迫者斗争,摧毁压迫和剥削制度,恢复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很明显,这些主张完全符合农民的要求,因而传播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10世纪的一个教士说:“他们教导自己的门徒拒绝服从政权,谴责富人,痛恨皇帝,咒骂长老,责备领主,认为替皇帝卖力的人是卑鄙的;他们教各种奴隶不要替自己的领主做工”。波高美尔派运动使保加利亚的统治集团惶恐不安,诬指波高美尔派为异端邪说,施以拷打,处以火刑,并勾结拜占廷进行联合镇压。但是波高美尔派运动并未被消灭。许多人逃亡国外,把他们的教义和主张传播出去。传到西欧成为阿尔比派异端的先驱。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灭亡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地方封建主的势力大为加强。在西蒙的儿子彼得统治期间(927—969年),内忧外患与之俱来。贵族之间发生内讧,造成分裂割据;以波高美尔派异端形式出现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在国内迅速传播;马扎尔人和佩彻涅格人的入侵直接威胁国家的生存。彼得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并娶拜占廷共治皇帝罗曼努斯的孙女为后,在一定时期内与拜占廷保持和平关系,以对付内部的分裂和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967年,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侵入保加利亚,是应拜占廷皇帝之请从腹背打击保加利亚的。保皇彼得策动佩彻涅格人于968年进攻罗斯首都基辅,迫使斯维亚托斯拉夫立即从保加利亚撤军。在罗斯大公战败佩彻涅格人之后,于969年第二次入侵保加利亚,夺其首都普列斯拉夫,俘获保皇鲍里斯二世(969—972年)及其全家。罗斯人企图长期占领保加利亚。希腊人为之震惊,拜占廷皇帝尼基福鲁斯迅速与保加利亚人媾和,转而与罗斯人作战。拜占廷军队在阿卡迪奥波利斯打败罗斯人(970年)。971年,皇帝约翰·齐米西斯率军队海陆并进,攻打罗斯人。他们从斯维亚托斯拉夫手中夺取普列斯拉夫,并把它摧毁,随后又在德里斯托夫把他包围;斯维亚托斯拉夫兵败负伤,被迫接受以放弃保加利亚为条件,缔结和约。罗斯人撤退后,多瑙河流域的土地尽为拜占廷所有。保皇鲍里斯二世被迫退位,总主教也同时被废。保加利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已经灭亡。 保加利亚西部未被拜占廷占领的地区仍然作为保加利亚国家而存在。西部一总督之子萨缪尔自立为王(976—1014年)。以奥赫里德为中心逐渐将其领土扩展至索非亚,并重建总主教管区。保加利亚的势力到10世纪末又扩张到帖撒利、都拉斯,东端和西端都到达海滨。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963—1025年)于996—1014年对保加利亚发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1014年,双方会战于巴拉西斯塔,保军大败,1.4万官兵被俘。巴西尔下令尽行挖出战俘的双目,每百人中只准一人留一目,令其引导失明官兵重返保加利亚。巴西尔因此获得“保加利亚人刽子手”的称号。1018年,保加利亚全境被拜占廷占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彻底灭亡。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后,其国土在拜占廷的统治下将近170年。拜占廷统治集团残酷剥削和压迫保加利亚人,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保加利亚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连续不断。波高美尔派在这个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185年,保加利亚东北部的第诺伐人民,在贵族出身的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兄弟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反抗拜占廷统治的起义。他们打败了拜占廷驻军。1187年,拜占廷政府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的独立,此即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或后保加利亚王国),首都先在普列斯拉夫,后迁第诺伐。 13世纪,保加利亚的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有所增加,总数约达70个。它同拜占廷、意大利、波兰、罗斯等国的贸易也有发展。国王伊凡·阿森二世时期(1218—1241年),国势最为强盛,版图最广。它首先打败了拉丁帝国,占领马其顿、色雷斯和阿尔巴尼亚北部,东西方直达于海。阿森二世死后,国势渐衰。1242年又遭到蒙古军的侵袭。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77—1280年爆发了伊瓦依洛起义。起义军捣毁贵族庄园,占领地主土地,声威显赫。镇压起义的官军被击败,国王被击杀。起义军拥戴伊瓦依洛为王。1278年占领首都第诺伐。部分贵族乘机钻进起义队伍,使伊瓦依洛与前王王后结婚。起义队伍在分化,矛盾在加剧。1279年2月,拜占廷攻占第诺伐。1280年,起义军失败,伊瓦依洛逃到那海(亦作诺盖)汗处,旋被蒙古人杀害。农民起义失败,封建内讧不止。1330年,保加利亚沦为塞尔维亚的属国。14世纪中叶以后,保加利亚分裂为多布罗加、维丁和第诺伐几个小国,1396年前后全被奥斯曼帝国所吞并,第二保加利亚王国遂亡。它存在约210年(1187—1396年)。

埃贝尔派

第二,大革命的各种派别存在当时称谓与后世称谓两种体系,比如在1792年,布里索和他的同僚被称为“布里索派”,而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吉伦特派”,后者是罗伯斯庇尔对他们的称谓,而布里索则坚决的反对这一称呼,此外山岳派、平原派、沼泽派的称呼在革命时极为流行,为了梳理便捷,下文中将一律采取后世定性的名称进行讨论,只有在没有明确定义时采用时人的称谓。

基于以上两点,下文的梳理不在于为每一个革命者安置好相应的政治位置,而是想要通过梳理革命派别,对革命者的变化起到相对模糊的画像作用。

由于大革命是一个逐渐走向激进的过程,革命者的政治倾向也是逐渐激进的,所以在下文中我将按照不同党派出现的顺序进行叙述,而这一序列也基本等同于从保守向激进的右派到左派的序列。

1、保王党。

此处的保王党指的是狭义上企图基本恢复绝对君主制和旧制度的派系,而非广义上赞同君主制的派别。

实际上在大革命中真正的保王党非常罕见,最为典型的就是阿图瓦伯爵,其次是普罗旺斯公爵,也就是后来复辟王朝的查理十世和路易十八,而就像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在革命者中即使是最臭名昭著的马卢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王党。

阿图瓦伯爵是彻头彻尾的保守派,他在攻占巴士地域3天后就选择了逃亡,成为第一批流亡贵族。

2、王政派。

王政派实际上是后世给予的称谓,在当时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派别,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米拉波、穆尼耶、马卢埃,三人的观念本身就差异极大,但是他们的共识在于他们想要在法国建立一个注重政治平衡的英国式体制,包括分设上下两院,赋予国王否决性的否决权以维持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平衡,但是他们的理念从未在法国实施,代表们以490比89的绝对比例否决了他们的提议,无论下文中斐扬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存在多大的分歧,他们都认同法国式的政治理念:民族和国家神圣而不可分割。

王政派几乎是第一批爱国英雄,尤其是穆尼耶,他和巴纳夫由于在多菲内的议会经验,成为了第三等级的实际领袖,然而王政派几乎在大革命开始的半年内退出了革命的政治舞台,除了早亡的米拉波,穆尼耶在1789年10月的催驾事件中被民众吓坏了,于是他辞去了议员的职位回到家乡,并在一年后选择流亡,直到第二帝国时期才回到法国。

至于马卢埃,他最臭名昭著的事情莫过于反对设置《人权宣言》,然而即使如此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王党,他主张:“美国社会是由习惯平等的有产人士组成的,而我们的同胞是一大群没有财产的人……让我们努力工作,通过制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轻率的将抽象的权利给予一无所有的人。

”如果对比今日中国的政治环境,这位“臭名昭著的保王党”或许会被视为温和的自由派。

3、斐扬派。

他们的领袖是巴纳夫、拉梅特、迪波尔,并与拉法耶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们是大革命中著名的君主立宪派,但同时他们也是最早的一批雅各宾派,被米拉波视为可怕的激进分子,直到1792年战神广场大屠杀造成了巨大分裂后,他们才从雅各宾派中分离出去,成立了斐扬俱乐部。

他们最伟大的成就无疑是《人权宣言》,他的寿命甚至比1791宪法本身或大革命更加漫长。

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按照1791宪法,在复式选举结构中拥有第二层选举权的选民,只有3300万法国人中的5万人。

罗伯斯庇尔在1790年1月激烈的批判他们:“你们的宪法是什么?是事实上的贵族统治……并且是那种最令人难以容忍的贵族,富人的贵族制。

”总而言之,相比于王政派,斐扬派的君主立宪制立足于法国的统一理念,而非英国的平衡理念,相比于下文的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他们又是坚定的君主制拥护者,而他们的《人权宣言》和1791宪法则确定了一种政治原则:温和、秩序、精英。

4、吉伦特派。

严格来讲,吉伦特派并不是一个派别,而是一个交际网络,威廉多伊尔甚至认为他们是被罗伯斯庇尔创造的,正是基于雅各宾派的不断指责,他们才不得不团结在一起进行抗击,诚然,我们可以基于他们对法律与程序的尊重将他们视为温和共和派,但是具体到个人,几乎没有理由将主动发起战争的布里索与支持女权的孔多塞视为同一个党派,除了温和共和派的整体印象以外,他们内部实际上没有太多共性的政治主张,毋宁于说他们是那种传统的古典共和主义派。

5、雅各宾派。

无论今人想要怎样淡化雅各宾派和罗伯斯庇尔的影响,突出和平的1791年,我们都要承认,1792年之前的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没有本质区别,真正让法国革命成为“大”革命并创造新世界的,是雅各宾派。

6、恐怖主义者。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比约-瓦伦和科洛·戴布瓦,客观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而是当时广义上山岳派的激进分子,然而如果我们将罗伯斯庇尔视为典型的雅各宾派,那么二者之间的分歧明显大于共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对里昂的处置,在里昂投降后国民公会要求摧毁里昂,罗伯斯庇尔的助手库东无法接受,只是推倒了一些富人的房子,科洛戴布瓦和富歇代替了他,科洛·戴布瓦嫌弃断头台太慢,于是将罪犯扔进大坑,用加农炮和手榴弹进行轰击,一直持续到春天。

在1793年9月,正是他们和丹东一起创造了恐怖,讽刺的是,在1794年,他们一个要求宽容,一个加入热月党并把恐怖的罪责都推给了罗伯斯庇尔。

7、热月党。

热月党的纲领完全是以雅各宾派为他者反向建构的,他们唯一的目的维持秩序,他包括了此前的中立派、部分吉伦特派以及科洛·戴布瓦和比约-瓦伦这样的恐怖主义者,毋宁于说热月党实际等同于雅各宾派以外的所有人,他们的中立策略延续到督政府时代演变为既防止左派雅各宾主义又防止右派保王党的跷跷板政治,也正是在热月党时期他们彻底确立了精英主义的政治原则,按照1795年的宪法,拥有第二层选举权的选民只有3万人,甚至只有1791宪法的一半。

8、激进派。

他们的领袖是埃贝尔,因此他们在当时也被称为埃贝尔派,他们是恐怖主义者在民众的对应物,他们以科德利埃俱乐部为根据地,组织了巴黎公社作为无套裤汉的群众动员组织,并一次次的要挟代表、要求扩大恐怖,大革命的恐怖时期实际分为两部分,1793年9月到1794年4月,恐怖是由激进派和无套裤汉主导的,而1794年4月到6月才是由雅各宾派主导的,事实上正是罗伯斯庇尔解散了巴黎公社,导致无套裤汉的游行再未成功过。

9、巴贝夫派。

很多人将雅各宾派视为社会主义先驱,但是实际上物价管控只是雅各宾派的权宜之计,他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由主义者,更配得上这一称谓的是巴贝夫,这位以格拉古为名的封建法学家主张废除财产制,并曾经领导一次运动要求均分财产。

以上大致就是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派别,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大概是:巴贝夫派、激进派与恐怖主义、雅各宾派、吉伦特派、热月党、斐扬派、王政派、保王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1791宪法和1793宪法为代表的斐扬派和雅各宾派,两者确定了温和与激进的两种典范路线。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