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饕餮,饕餮图片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2-19 03:48:02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长城饕餮

起源于一个皇帝的贪欲。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出现就是上天为了惩罚贪得无厌的皇帝而降下的祸患,人兽每60年就有一战,一直持续了两千年,直到北宋。《长城》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刘德华、张涵予等联合主演的奇幻动作片。

饕餮图片

阿伦说:今天的我们如果在书本或新闻里看到这样的句子,相信一定不会陌生:比如剧作家曹禺的《北京人》有句台词:"他最讲究吃,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或者新闻标题用高亮的字体写道:"短视频凶猛来袭,如何烹调饕餮盛宴?"

品尝美食的美食家蔡澜没错,如今咱们形容食物丰盛,大吃大喝,已经习惯了使用"饕餮(tāo tiè)"这个词,或是用成语"饕餮盛宴",或是干脆拎出来单用,特指那些面对食物没有抵抗力的吃货。

碰上汪曾祺或蔡澜这样的美食大家,人们情到浓时还亲昵地称呼他们是"老饕"。

可是你知道饕餮到底是什么吗?为什么偏偏被用来形容好(hào)吃呢?这一切的背后大有学问。

更被广为接受的传说"龙九子"并不包括饕餮,而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和螭吻。

广为接受的“龙生九子”这九个儿子长得形状各异,而他们的形象经过长期演化,如今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建筑、音乐和神话等等方面。

比如古代宫殿顶上的螭吻,以及背负着石碑的赑屃或负屃等等。

宫殿房顶的螭吻既然爸妈不是龙,那么饕餮从哪里来的呢?它诞生的历史可比"龙生九子"传说更为久远。

根据史书记载,饕餮的爸爸是上古时代的"缙云氏"。

《左传》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也就是说,古代有个叫缙云氏的人,他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这个儿子穷奢极欲、贪得无厌,而且从来不知体恤天下百姓,天下人把他叫做饕餮。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历史密码:"缙云氏"是谁?黄帝时代复原《左传》里的缙云氏是一个人,但按更久远一点的记载来看,缙云氏却是黄帝时期的官名。

从官名变成了特定的人名,可见这段历史记载在流传中偷换了概念。

真相还远远不止于此。

阿伦认为,所谓的缙云氏其实是黄帝时期的部落名称,而饕餮的原型则是大名鼎鼎的蚩尤。

首先按史书记载,缙云氏是蚩尤的先祖,两者间存在血缘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指出:"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

"而《路史·蚩尤传》出现了巧合:"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

"此外,历史上对蚩尤的记载向来凶恶,和怪兽没有任何区别。

在此基础上,刨去这些上古记载中的神话色彩,我们能推测出:"饕餮"极有可能也是对氏族的贬称。

殷墟的人祭遗址有可能饕餮一族在战败后,族民不幸沦为人牲,被活生生杀了祭祀尧部落死者的灵魂。

《左传·文公十八年》保留了这样一场惨烈的战争:"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

"试想4000多年前的一天,夷为平地的村庄路口,捆着双手的部族子民被胜利者赶上了祭祀的土台,行刑者手起刀落,血如泉涌,这恐怖惨烈的一幕,留在了部族口口相传的记忆里,最终转化成史书中嗜血的妖兽饕餮。

而除了在文化上被初步定型为恐怖与凄厉,饕餮还有了三个同样凶恶的兄弟。

分别是"浑敦""穷奇"和"檮杌",他们极有可能也是对战败部落的恶称,但都被传说成了骇人的上古凶兽:其中穷奇长得像老虎,背上一对翅膀,檮杌则是人面虎身、凶狠狂暴的怪物,他们被"天下之民"唾骂为"四凶",最后被尧帝击杀。

檮杌想象图历史是不断增加的叙述与解读。

我们看见,被化作四大凶兽之一的饕餮,可怕的形象此后不断被时间填满细节,在之后的历史记载里一步步丰满清晰起来。

在《吕氏春秋》里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也就是说青铜器上常刻着饕餮,这种怪物只长着头,血淋淋吃人的时候连自己都能吃下去而到了《山海经》里,饕餮有了更详细的模样和声音。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饕餮想象图也就是说,饕餮长得像狍鴞,长着羊的身子、老虎牙齿、人的脑袋和手臂,眼睛却长在腋下,叫起来跟婴儿一样,本性特别爱吃人。

就这样,血腥与吃人,从此成为了贴在饕餮身上的标签。

而与其他上古凶兽相比,让饕餮与众不同的是: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觉得凶残又嗜吃的饕餮,一眼望去令人生畏,既可以抵御妖魔,还可以通灵鬼神。

于是从氏族社会末期开始,它被选中出现在玉器上,在商代更是成了青铜器铸造的爆款图腾。

饕餮:吃人图腾,竟成殷商青铜器爆款商朝是迷信鬼神的时代。

商朝人铸造青铜器的动机源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立国之本所以除了用青铜铸造炊器,他们还制作了大量礼器,用于奉献祖先,与鬼神沟通。

正如一句话所说,暴力是文明的产婆。

虽然殷商时期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但尚未进入后来的"礼乐文化"。

伴随着屠杀、俘获和征服,大规模的部落战争依旧频繁上演。

而那些向死去祖先报告战绩和功劳的青铜礼器,当然首选既威严又危险的纹饰装点。

饕餮纹的商代青铜器于是,一种吃人怪兽纹样应运而生,满足了商朝人的心灵需求。

它面目狰狞凄厉,既是恐怖的化身,又可以保卫祖先的灵魂,成为了青铜器上的爆款图案。

而饕餮纹的叫法,在《左传》和《吕氏春秋》就有提及,在宋代被金石学家吕大临正式统一命名。

根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商朝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数量极多,形式也极为多变。

大门类上就可以分为连体饕餮纹、兽面饕餮纹、牛面饕餮纹和变形饕餮纹等等,如果细分起来则更多,光连体饕餮纹就有将近300种,还不算每一类按图形和布局区分。

商代青铜器饕餮纹图样虽然种类数不胜数,但这些纹饰都代表了共同的特点:用怪异沉重的线条表现出原始宗教与鬼神交流的神秘。

商朝人除了杀死活人殉葬,还让青铜器上的饕餮吞食想象中的俘虏,以此相信能护佑自己的宗族,恐吓来自异族的鬼魂。

那些在青铜器上吃人的饕餮,实际上是人祭在艺术上的延续。

比如这件著名的饕餮食人卣(后人也称作猛虎食人,最后一个字读作"有",是一种酒器),上面的饕餮用利爪紧紧抓住一个人,巨大的利齿咬噬着他的头颅,让人不寒而栗。

饕餮食人卣此外大家熟知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如今也称作后母戊鼎),两边把手的外端分别铸造着相向的饕餮,正张着巨大的嘴巴,津津有味地砸吧着一个人头。

司母戊鼎除了吃人,青铜器上的饕餮也有其他花样。

作为爆款图腾,早期饕餮纹多见于相向的凤鸟纹和人面纹,随后逐步走向繁复,发展为翼式羽状高冠牛角人面纹、人身牛首纹和人耳牛首牛角兽足等等,约从商朝中晚期开始还走向了抽象化的艺术处理,转变成了兽形的几何图案。

司母戊鼎把手细节图而无论如何转变,各个时期的饕餮纹都建立在组合各种动物原型的基础上。

商朝人借助想象力,把幻想和现实融合。

那些或含着人头或人脸兽脚的饕餮纹,那些暴露的利齿,瞪视的双目,混合着凶残和癫狂,无不震慑着人心。

商代青铜器饕餮纹其实,当我们放眼历史,饕餮纹的背后喻示了权力与社会的变迁。

纵观商朝,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变成了统治者垄断的等级法规,为了维护统治的力量和权威,仰韶彩陶的绚丽烂漫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青铜礼器上阴森可怕的凶兽饕餮。

而商朝灭亡之后,作为胜利者的西周王朝,一方面将商朝的许多文化特征推翻重来,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礼乐"制度,约束人心,维系统治。

在这样的时代变革下,饕餮纹逐步进化成了抽象的兽面纹饰,褪去了商朝的血腥恐怖,却把"贪吃"的印象留在了存世的青铜器上。

西周"日己觥"觥也是一种酒器,简化后的饕餮纹,也许能带来好酒量阿伦再说时光兜兜转转,转眼历史的车轮开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商周的青铜器已深埋墓穴,人们对远古凶兽饕餮的可怕记忆也似乎被时间的沙漏掩埋,文化上只留下了它的贪心与贪吃。

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饕餮就已被频繁用于讽刺人心贪婪。

大诗人杜甫就曾赋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而如果说这时期的饕餮还有极强的贬义,到了明清时期,饕餮更是走出了严肃的文学象牙塔,跑上了民间的餐桌,成了彻彻底底的吃货:最常用于描述食物丰盛诱人,比如清朝李渔《奈何天·伙醋》中就写下了一句:“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

"直播时代的吃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当代“饕餮”于是明清以来的几百年间,饕餮专攻吃喝,一路吃到了今天。

甚至还抽空主演了一部电影大片,俨然成了中国版的"哥斯拉"怪兽。

《长城》中的怪兽饕餮而纵观饕餮在历史上的演变,也证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迭代:不仅仅停留在历史记载的字面或形式,而是不断更新着沉淀其中的社会内涵。

但如果走进博物馆,只需走近橱窗里的青铜器,我们依旧能被远古凶兽饕餮所震撼:那狰狞的面孔,撕咬的人头,这些来自上古世界的历史密码,背后隐藏着无尽而遥远的想象。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