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聊和微信哪个好,米聊是干嘛的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2-11 05:11: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米聊是干嘛的

」只是这个原因吗?这样说未免有些太过于笼统了。

这些年,我们见到很多创业者,都希望自己建造的东西,是平台,或者是生态。

这两个大词是令人兴奋的,可我们对它的理解往往特别简单。

我觉得,我们需要对一些看上去简单的词,做深度思考。

其实,最早这一波移动通讯的创新,来自两个创业公司。

一个是 Kik,它首创了通过互联网发消息的功能,让你不再需要花一毛钱去发短信。

另一个是 TalkBox,我们今天熟悉的 push to talk——按住发语音消息的功能,就是它首创的。

那时候,仅仅依靠功能创新就能带来产品的快速增长。

这种创新,也会引来许多创业公司的积极跟随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团队凸显出来了。

这两个产品在上线初期,都获得非常快速的用户增长。

与此同时,米聊也是这样的状况。

每天 10%,这样说出来,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算算账:如果你的用户基数是 100 万,每天 10%,一个月之后是 1700 万,两个月之后就是 3 亿了。

当然,每天都做到 10%,实在太可怕了。

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这是一场重大变革的开始。

兴奋之外,两个团队也遇到了难题。

米聊背后是小米,雷军当时主要做的是手机。

在移动通讯产品上没有太多经验,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源。

这就像是无意中踩到了金矿,也让人非常头痛的。

我们没少看到大公司的产品被小公司打败的案例。

就在那个时间点,腾讯作为一家成立了十三年的上市公司,在内部迸发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化学反应。

大家可能不知道,马化腾、张志东、张小龙有一个特别的共性,就是喜欢熬夜。

这里面,张小龙的特点最明显。

这在马化腾和张志东身上,也差不多。

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很显然,如果天天看到这些用户数据的正反馈,没有人不兴奋。

有意思的是,那时,马化腾是腾讯的 CEO,张志东是 CTO,张小龙的级别其实没那么高。

张小龙就像是个团级干部,天天跟总司令部一起开会。

关键时刻发生在 2011 年 7 月。

从这个资源的支持上,也能看出,午夜小组的作用相当大。

会上,雷军传达的意思就是,不能硬碰硬了,只能打差异化的牌。

三个月后,米聊就上线了「米世界」,这里面也有「附近的人」、「附近的热点」,本质上是鼓励大家交友互动。

这更像是一个社交产品,而不是通讯工具。

所以,表面上看,大家只是在功能上有差异,风格上有不同。

但深层地想一想,米聊已经退出了这场通讯工具的竞争,转向更细分的领域。

雷军当时显然意识到,这场战斗,米聊已经没有太大机会了。

想想都觉得非常戏剧。

一场决定十亿量级用户的移动通讯工具大战,三个月就分出了胜负。

为什么米聊三个月就转方向了?雷军对整个商业竞争,还是很有意识的。

他说过,跟腾讯赌的就是时间差,「如果腾讯一年后才有所反应,米聊的胜率是 50%,如果腾讯两三个月就有反应,米聊应该 100% 会死掉。

」特别巧,那时腾讯的张志东也说过类似的话。

两人都提到了 50% 的概率,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一致的判断呢?举个例子,米聊在用户增长非常快的阶段,因为服务器和后台架构的缺陷,其实出现过五次宕机。

米聊这样的小团队,很难应对用户的爆发增长。

毕竟,创业公司的资源永远是短缺的。

当时,作为通讯工具,用户需要的不是多么复杂的功能,要的就是稳定、好用。

这就相当于,原来养家的大哥,被抽调给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弟去擦屁股。

但我认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恐惧。

但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兴起之后,腾讯有过一段非常焦虑的时期。

当年微博出来,腾讯是个后手。

马化腾看到微博用户通过私信交流时,恐惧的种子就埋下了。

所以,有时候,让你跑成世界冠军的原动力,可能就是你身后那只别人看不见的老虎。

说起平台,我们都知道,一定得积累很多用户。

只是,过去有不少产品,用户量也很大。

可是,它们不但没有成为平台,反而还消失了。

腾讯有个 slogan 叫做「连接一切」:朋友圈是人与人的连接。

公众号是人和信息的连接。

然而,在张小龙的脑子里,这些功能的推出,有一套他自己的逻辑。

这些跟外部的宏大总结完全不同。

这个功能让用户有机会认识更多陌生人。

张小龙发现,用户加了一堆陌生人,聊了几句,可能他们不在同一个时空里,就容易冷下来。

冷下来后,这些好友就变成通讯录里的数字 ID 了。

其实,真相是马云想多了。

腾讯的财付通做在线支付很多年,一直没什么起色。

你看,不是说你有用户量,就能想干啥就能干成的。

做红包的初衷是:马上就过年了,做个好玩的,让大家乐呵乐呵。

功能上线后,团队成员也就准备回家过年了。

刚开始,红包的用户可能没大家传得那么多。

但这种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具有极强的网络效应。

张小龙这个特点,在后续面对更多竞争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并不是。

一亿用户之后,还出现了一堆厉害的竞争者:上市公司网易做了易信。

阿里做了来往。

中国移动也推出新版飞信。

这样一来,留给别人的机会就大大变少了。

国外尽管有 facebook 这样的社交巨头,可还是有 Instagram、Snapchat 等 app。

这些在细分领域出现的产品,也都积累了过亿用户。

然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却没有生存的机会。

这堵墙,导致后来的竞争者只能被迫做差异化的创新。

这些创新并不是用户最关键的需求,所以可能就是无效的。

但张小龙觉得,大家说得不准确。

张小龙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是克制,克制是一种压制行为,我不压制自己,而是会去想一个产品功能的合理性问题。

如果不合理,就放弃。

因为过度膜拜,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

其实,张小龙对合理性的追求,不是没有缺陷。

比如说,它会限制一些想象,减少一些探索。

这两年,快手、抖音迅速崛起,都成了拥有上亿用户的产品。

这时候,如何让这个平台释放出更多价值,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这个平台未来的架构和规则怎么设立。

其实,在中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甚至是约定俗成的平台玩法。

比如说,阿里就是个非常典型的平台。

在这个电商生态里,商家给阿里交了广告费,就能获得流量,获得更好的展示位,销量也就提升了。

阿里在帮助商家导流的同时,也完善了电商物流等各个体系。

这些都让它成为市值万亿的公司。

很显然,阿里的平台玩法,就是一种中心化的方式。

相反,是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

如果有人需要使用森林的资源,就得靠自己努力挖掘。

这个想法,很早就有所体现。

公众号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机制。

只有用户自己发现了,才能看得到公号内容。

比如长期不发内容的账号,可能会被折叠,甚至注销。

小程序本质上是人与组织的连接,组织可以是企业、机构。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企业都希望跟自己的用户有更紧密的关联,以及数字化的沟通。

可是,要让每个企业都开发自己的 app,用户干什么都得去装 app。

这显然不合理。

在确定这个架构的规则时,张小龙选择了去中心化的方式。

比如,在小程序内,一家餐饮店想获得流量,就得在线下门店多贴些二维码,让顾客扫一扫。

你多给一些优惠,用户就可能成为回头客,持续使用你的小程序。

如果在一个系统里,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正向创造价值,这对一个系统来说,肯定是好事。

因为没有人能去抢红利,通过红利变成贵族,然后躺在红利上赚钱。

所以,一个好的规则,会激发所有人更多正向的东西。

张小龙也是这么思考的。

他说过一句话:「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关于系统健壮度的思考,不是他在做小程序的时候才开始的。

我看过微博早期那种让人兴奋,但是后来一堆营销号进来,弄得一地鸡毛的状况。

所以,我认为,一个越有无限可能的产品,越要束缚自己的想象。

正是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张小龙,之后也有机会跟他深聊。

可能不是因为我文章写得好,而是张小龙恰好在思考这个问题。

到 2017 年,小程序推出的时候,也出现过一波热潮。

一堆人希望争夺红利,小程序创业也很火爆。

但是,几个月之后,大家都非常失望。

因为小程序开放的资源很有限,你既不能快速地获取流量和用户,积累红利,也不能迅速地实现商业变现。

其实,张小龙是成心这么做的。

因为当时小程序刚刚起步,很多东西需要验证。

而且,张小龙也希望这一波挫败,让大家对小程序的认知,回到他的初衷上。

我觉得,这是张小龙的一种世界观。

小程序,由热到冷,再到平稳发展,现在正逐渐走向繁荣。

在游戏、金融、餐饮,多个领域,企业都在利用小程序完善自己的服务。

这件事上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去中心化,或许也是一种释放平台价值的新思路。

它可能会慢,但也可能会更稳健,并且让这个生态可以持续繁荣。

它也有自己的挑战和不确定,它能够从 0 做到 1,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个恐惧。

张小龙固然是值得敬仰的。

但我们从张小龙身上,真的能学到什么呢?我觉得是一句话:有时候,简单的信仰,比复杂的计算,更有持续的力量。

主讲人:张鹏思考伙伴:李翔执笔整理:万鸣宇,及极客公园内容团队。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