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结局,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现状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2-02 02:25: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蔡元培的结局

辜鸿铭最后因感染风寒,在北京病重去世,享年72岁。民国大儒辜鸿铭,绝对是近代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一位人物,有人觉得他怪,有人觉得他传奇,但没有反对的一点是,他是个很有才学的天才。但辜鸿铭最传奇狂妄的人生,却是在遇到马建忠之后,1881年 ,辜鸿铭34岁,他在马来半岛遇到前来学习西方文化的马建忠,在和他彻夜长谈之后,辜鸿铭的思想发生了大转变,他对中国文化燃起了无比炽烈的兴趣,并开始前往中国学习。此后一生,他一直致力于宣扬中国文化,并对西方文化抱着嘲讽的心态。辜鸿铭支持中国文化是全面式的,比如在民国新时期,被人们视为文化糟粕的长辫子,辜鸿铭却爱得不得了,他认为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因此他特地留了一头长辫子。因为这事,他也被人取笑过,据说辜鸿铭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期间,在上课时有学生嘲笑他的辫子,但辜鸿铭不仅没有感到难堪,还反对学生说:“我头上的辫子很容易去掉,但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没那么容易消除。”像这样一语双关的话,他就说了很多。辜鸿铭一生支持着中国文化,他利用自己会多门语言的优势,翻译了许多中国著作,并将它们推出海外,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他在海外十分有名,多位知名作家都与他有来往,托尔斯泰、毛姆、芥川龙之介等,这些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在那个剪掉辫子、普遍宣扬学习西方文化的时代,辜鸿铭始终坚持儒家学说,仁义之道,他留辫子,不穿西装,作风古板,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被人称为“狂儒”,其实,这也是他最有特点的地方。这样坚持了一辈子后,在1928年,辜鸿铭因病去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现状

今天,是小丫鬟进辜府的第一个晚上,她是辜鸿铭向朋友张口讨要来的。

门外脚步声逼近,辜鸿铭急匆匆地闯入了房间,他大声命令道:“脱,快脱!”小丫鬟还有些害羞,磨磨蹭蹭地解着衣扣。

“不是让你脱衣服,快脱鞋!”辜鸿铭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

“啊…脱鞋?”小丫鬟一时愣住了。

看她干站在那里,辜鸿铭决定亲自上手,他急不可耐地脱下了小丫鬟的鞋。

辜鸿铭接下来的一个举动,差点吓坏了小丫鬟。

只见他凑上前去,抱住小丫鬟的脚,拼命地闻了起来。

闻了好一阵子,辜鸿铭发觉味道不对劲。

他心里嘀咕着,皱起了眉头。

第二天,辜鸿铭要求将小丫鬟送还回去,因为这个山寨货让他实在太失望了。

晚上抱着妻子淑姑的脚,熟悉的脚臭味一阵阵袭来。

“这才是正宗的,还是淑姑好!”辜鸿铭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辜鸿铭逢人便讲,妻子淑姑是他的“兴奋剂”,别看他现在娶了这个传统古典的旧式女子,当年的辜鸿铭可是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马来半岛西北的槟城州。

父亲辜紫云是华侨,母亲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混血儿”辜鸿铭年幼时,被橡胶园主布朗夫妇收为了义子。

十岁那年,布朗夫妇要带他回英国,临走时,辜紫云在祖先们的牌位前告诫儿子:“为父只望你牢记,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这一句叮嘱,影响了辜鸿铭的一生。

刚到欧洲,干爹布朗先生就逼着辜鸿铭学语言,经过一番苦熬,辜鸿铭成功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九门语言。

不仅如此,在欧洲游学的十四年里,辜鸿铭先是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后来又去了莱比锡大学深造,等他闯关升级为一名合格学霸时,已经拿到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

虽然精通各类西方文化,辜鸿铭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他回忆来回忆去,发现自己只知道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聊斋志异》。

辜鸿铭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为了“对得起”这一身份,他开始认真研究中国文化,逐渐沉迷于国学不能自拔。

1881年,辜鸿铭主动向家乡殖民当局提出了辞职,决定到中国去交流学习。

学霸一出道即是王炸,他在北京用英语给洋人开讲座,即使每票售价2块大洋,依然阻挡不了观众们的热情,慕名前来的人一波接着一波,场场爆满,辜鸿铭的身价水涨船高。

洋人们交口称赞:“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但是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名气大了以后,好工作自动找上门来,辜鸿铭担任了张之洞的“洋文案”,也就是外文秘书。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张之洞幕府中这一待,便是二十年。

其间,他主持翻译过外国文稿,多次被派去跟洋人谈判,担任过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的方言教员,还顺便和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清政府倒台以后,辜鸿铭砸掉公务员饭碗,跑去北大当了英文教师。

辜鸿铭坚持旧文化,是个保守派。

留长辫、穿长袍、头顶瓜皮帽,一幅满清遗老打扮,这就是辜鸿铭在北大校园时的标准形象。

伴随长辫子一甩一甩的节奏,辜鸿铭成为了北大一道流动的著名景观。

见很多学生嘲笑他,辜鸿铭反唇相讥:“我的辫子长在头上,是有形的;你们的辫子在心里,是无形的。

这个行为怪异的顽固小老头,不仅坚守“大清朝最后一根辫子”,同时大肆鼓吹自己的那一套男女关系理论,尤其是“一夫多妻制”。

在辜老师的教学生涯里,留下了一长列“惊世语录”。

比如他说:“男人是天,是顶梁柱,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只有一个女人,是不容易照顾好丈夫和家庭的,所以一夫多妻才符合社会需要。

”“一个男人应该有多个妻子,从而实现阴阳调和。

”他还向女人们支招:“如果你是个女人,控制丈夫的最好办法就是和另一个女人合力,把他压在石榴裙下,咱们中国的纳妾制度,是社会祥和、家庭幸福的压底绝技。

”这一天,辜鸿铭接待了两位美国女士,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中国的“妾”。

辜鸿铭得意洋洋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夫多妻,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妻一妾。

妾这个字,下面是女,上面是立,意思就是可以倚靠的站立着的女人。

用你们西方的话,就是供男人作扶手用的工具。

”两位美国女士听完不淡定了,其中一位提出疑问:“那女人累的时候,可以找这样一个男人当扶手么?”辜鸿铭摇了摇头:“如果把男人比做茶壶,把女人比做茶杯,一个茶壶需要配上好几个茶杯。

”这位女士更不服气了:“既然你说一夫多妻合理,那么一妻多夫也应当合理。

”辜鸿铭马上反击说:“一个茶杯岂能有多个茶壶?”“为什么不能女人是茶壶,男人是茶杯?”另一位女士加入了讨论中。

辜鸿铭不紧不慢地吐出几个字:“>。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