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凡尼的早餐剧情 蒂凡尼的早餐剧情详细介绍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1-25 05:24:02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蒂凡尼的早餐剧情详细介绍

文/牧心图/网络电影《蒂凡尼的早餐》是根据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杜鲁门· 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同名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

电影由著名英国影星奥黛丽·赫本主演,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电影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霍莉。

清秀俏丽的霍莉来自得克萨斯农村,她经历过人生的颠沛流离,一心想过上上流人士的生活。

再加上对于金钱和物质的崇拜,霍莉成为了纽约上流社会的交际花,靠着每小时五十、一百的费用来获得交际收入。

在她心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嫁给上层人士,找到人生的“靠山”,结束这种贫困而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阶层的差异却始终成为隔开她与理想中偶像的大山。

最后,在一位同样并不富裕却心怀作家梦想,并且深爱他的男士的点化之下,霍莉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选择与生活、与自己和解,放弃浮华而不切实际的梦,成为真正的自己。

这部电影拍摄于上个世纪60年代,虽然时隔很久,但在今天看来,却依然有着发人深省的意义。

从“拜金女”霍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在与物质,与生活,与他人以及与自我的种种羁绊和牵连。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拜金女”霍莉的身上,来深刻剖析一下,每一个人身上与这个世界不得不建立的3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01 第一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在电影的一开始,霍莉身穿黑色小礼裙,脚蹬高跟鞋,头戴王冠,看起来好像一位上层社会的淑女名媛,但与之形象格格不入的是霍莉吃着廉价面包、眼巴巴地望着蒂凡尼的奢侈饰品的画面。

对于霍莉来说,能够自由出入蒂凡尼这种高端之地,随时随地地想买就买奢侈配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似乎对于她来说,丰富的“物质”财富,奢侈品,才是彰显人们地位的唯一要素。

因此,出身穷苦的她选择了一条拜金的道路,凭借着姣好的容貌与身材,周旋在富有的男人之间,甚至为了赚取小费而差点被黑手党利用。

电影中,我们也可以反复看到霍莉的穿着、衣饰、用度、化妆品,无一不是有讲究、有品位的名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与物质之间,总是有着逃不脱的各种关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物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生产必须的资源和条件。

但是我们通常会忽略掉,“物”也会在人们的使用下发生“异化”。

那么什么是“异化”呢?如果我们稍微懂一些西方哲学的历史,就会知道,“异化”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反复提及,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

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 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丧失),后来各路哲学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但核心只有一个,即异化就是丧失了事物本来的面貌,主客体的位置和关系发生了颠倒。

从《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深深地理解人与物的“异化”这一点,在电影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本来是人支配着物品,但到最后,物品却反过来支配了人们;本来是人支配着金钱,到后来,金钱却支配了人们。

反观我们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学生裸贷、卖卵来换取新款iPhone手机;年轻人无视自己财务状况,过度提前透支信用卡以换取想要的包包、奢侈品;各种各样的职场“精致穷”;……所以,吴伯凡在《认知方法论》中提到:有了异化这种镜片,我们就能感受到“手段变目的,仆人变主人”的境况——在没有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自己可能也会把手段当目的,给自己设下各种圈套。

因此,无论哪个时代,我们总是无法逃离人与物的关系这个命题,但是,我们也知道,健康的关系,应当是人能够利用物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价值,而不是被外物所拖拽,成为“物”的奴隶。

02 第二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蒂凡尼的早餐》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女主角霍莉与各个阶层、各个圈子的人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人这一生面临着三大约束,由这三大约束开始,人们便不得不面临着3种任务,一是人要工作的任务,因为人要想生存就必须得工作;二是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开始都不可能是一个单独存在个个体,从生到死,都与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是人要繁衍,要面临婚姻与家庭。

在阿德勒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三大任务之一。

仇子龙老师在《基因科学课》中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分享基因组成的亲缘关系,比如跟父母子女的关系。

还有一类,是在社会里后天发展的关系,有纯社会学的关系,比如同事朋友,还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关系,像伴侣关系这种。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的关系和“角色”有多种,她是兽医的妻子,四个孩子的继母,出走后,她又成为行走于各个场合的交际花,成为黑手党的利用者,他还是穷作家的邻居、女友,当然,她还是她自己。

其实,不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每一个人的都是在各自的角色中进行角色化生存。

著名的产品经理人梁宁曾经说过: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要处理成为他人的关系,就要“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而这个“角色化”生存,就是因为我们处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

而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这种角色化的演绎之下进行生存的呢?我们是职员,也是老板;是子女,也是父母;是老师,也是学生……所以梁宁说: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我们就是在各种角色之中,被角色训练好,带着现实世界对各种角色的预期来进行生活。

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各种角色扮演的关系,我们无法逃离任何一个角色,也无法逃离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

人们相爱,互相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机会。

你自称为不羁野性,怕别人把你关在笼子里,但你已身处樊笼,是你亲手建立起来的。

从这段告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到了最后,最终还是发现自我、找回自我的一个历程。

就像那句千年经典的回答一样——“认知你自己”,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去回答,去面对,去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都不曾注意到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的重要性,也许他们很懂得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如鱼得水,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纽约客》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与提高是人的一种本能。

这种自我的本能,督促着我们必须要理解和处理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陈海贤老师也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中说到:人的自我,其实是关系中的自我。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依然是在各种关系中去寻找那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但无论是个体的自我还是关系中的自我,这都将是我们一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用心的观众会发现,在电影中一直存在着一只没有名字的猫,最后的情节是霍莉在雨中寻找那只被自己刚刚丢弃的猫咪。

这只猫咪的隐喻很深刻,从头到尾,猫咪没有名字,霍莉说,不知道该怎么给她取名字。

这就好比霍莉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从来不愿意去真正认识自己,甚至不愿意直面自己的各种关系,不愿意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我。

然而最后,她被作家的话所启迪和打动,下车寻找猫咪的场景却打动了很多很多人,因为这也象征着,霍莉终于学着开始发现自我,找回自我,学着给自己取名字,定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物质、名利、地位所牵绊。

结 语正如西奥多 .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的篇首开宗明义所下的结论一样:一个女孩子十七八岁离开家时,她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遇到教人向善的好人,把她往好处引;要么很快地接受了这世上通行的道德准则,从此堕落下去。

至于走中间的道路,不变好也不变坏,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是不可能的事。

卡波特笔下的霍莉,也正是如此。

霍莉本性纯真,侥幸步入到上层社会,虽然她曾经在与外物、与形形色色的人的关系处理中迷失过自己,但到了最后,她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万千世界中,仍然保持着她的纯真,没有遗失人性最根本的纯洁与善良。

纵观霍莉的人生轨迹,我们了解到霍莉内心的纯净,或许正是由于霍莉功利性的不纯粹,因此她一直处于梦想生活的边缘,而始终无法靠近。

但是,霍莉不忘初心、始终满怀希望,不断地去追求她内心向往的那片净土,最终发现了自我,找回了自我。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也能在不得不逃离的3重关系中,正确积极地面对,成为内心真正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