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种植 木耳生长过程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1-16 02:36:02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黑木耳种植

种植黑木耳第一步:拌料拌料要拌匀,保证含水量在65%左右。种植黑木耳:装袋。采用机械装袋,可用17cm×33cm或16cm×52cm低压聚乙烯袋, 17cm×33cm的袋装完后要套上硬质塑料套环,然后塞上棉塞,外面扎上牛皮纸。16cm×52cm的袋装法同香菇。

种植黑木耳第二步:接种待袋中料温降至30℃以下时,就可进行接种。接种要做到无菌操作,17cm×33cm的菌袋接种程序为:将冷却的菌袋放入接种箱内;原种瓶外壁用75%酒精擦拭 消毒后也放入接种箱内,然后用每立方米5克高锰酸钾,10毫升甲醛熏0.5~1小时。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用灭菌的镊子将原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使原种瓶口对着袋口,将菌种均匀地撒在袋内料表面上,形成一薄层,这样黑木耳菌丝萌发快,抢先占领料面,以抑制杂菌侵染。每瓶二级种可接30袋左右。16cm×52cm的菌袋接种方法同香菇。种植黑木耳第三步: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方式,提前将灭菌锅锅屉放好,要求锅屉离锅水平口约10厘米,上面放麻袋片,17cm×33cm的菌袋灭菌时需装在铁筐中或在蒸锅内搭架子,16cm×52cm灭菌时培养袋依长向平放成“#”重叠排列在屉子上。行间距3公斤,便于内部空气流通。然后用塑料和棉被将锅封严,待菌袋内温度达100℃后再保持12小时。灭菌后趁热出锅,将菌袋送入接种室进行冷却。种植黑木耳第四步:发菌管理17cm×33cm的菌袋接菌后要放在消毒后的培养架上发菌,培养架的每层之间高度为35cm左右,培养初期,袋应直立整齐摆放,袋间留有适当的距离,待菌丝伸入培养料内后,可以将袋底相对,口朝外,卧放2行,上下迭叠4排。16cm×52cm的菌袋发菌时将培养袋摆成“#”形,高十层左右,初期四个菌袋一层,每垛间要留有适当的距离,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改为三个一层或二个一层。培养前期,即接种后15天内,培养室的温度适当低些,保持在20℃~22℃,使刚接种的菌丝慢慢恢复生长,菌丝粗壮有生命力,能减少杂菌污染。中期,即接种15天后,黑木耳菌丝生长已占优势,将温度升高到25℃左右,加快发菌速度。后期,当菌丝快发满,即培养将结束的10天内,再把温度降至18℃~22℃,菌丝在较低温度下生长得健壮,营养分解吸收充分。这样培养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强,产量高。发菌期间菌袋内的温度必须一直控制在32℃以下,温度测量以上数第二层和最下层为准。培养室的湿度一般保持在55%~65%之间。黑木耳在菌丝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线,培养室的窗户要糊上报纸,使室内光线接近黑暗。培养室每天要通风20~30分钟。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黑木耳菌丝正常的代谢作用。后期,更要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种植黑木耳第五步:露天管理分床前需在地面上铺设一层地膜,菌袋须轻拿轻放,直立摆放(16cm×52cm菌袋要从中间割开),每平方米摆放20袋,袋间隔10cm,以免木耳长大粘连和影响空气的流通。在人行道铺喷水带,水泵用自控开关控制。生产黑木耳浇水是最关键的一环。要采用清澈无污染的河水或井水。pH值是中性,采用专用喷水设施进行喷水,现用的喷水设施主要有微喷喷头,喷水带等。喷水时间应合理安排,一旦定下后就不能改变。如自小开始,早晚浇水,那么直到最后也不能变,不能不管什么时候想浇水就浇水。可以采取:早3点到7点,下午3点到晚上7点的浇水方法。干干湿湿,干湿交替,黑木耳耐旱性强,耳芽及耳片干燥收缩后,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可恢复生长发育。干燥时,菌丝生长,积累养分;湿润时耳片生长,消耗养分,在整个管理时期,应掌握“前干后湿”,形成耳芽后保持持“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种植黑木耳第六步:做床选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房前屋后空地,并要求避开风口。 土质粘重的地块作距地高5cm,宽90cm,长度不限的床,床与床之间留有排水沟。 床做好后,床面应浇一次重水,然后喷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种植黑木耳第七步:采摘当耳片背后出现白色的孢子,达到八成熟时要及时采收。若待耳片伸长或向上卷时再采摘就会影响质量和产量。采收时用刀片在耳基处割下,不要带锯沫,保持耳片的清洁。不可用手握住耳片帖根处拧下。种植黑木耳第八步:晾晒采后要及时晾晒,晾晒时要耳片在上,耳基在下,大朵的晾晒时要将耳片撕开,成单片状。晾晒要用网状物,上下通气。晾晒中途不可翻动,要一次性晒干。

木耳生长过程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万物互联的今日,我们更加相信“在一起”的力量——“互联网”的本意,就是“在一起”:两个互不相连的通信节点,组成了网络。

春节之际,南方周末和今日头条共同聚焦移动互联网时代四位普通人各自“在一起”的故事:黑龙江林区,一个漂泊了12年的年轻人大雷,回到家乡重新扎根,从一台DV开始短视频创业;上海浦东,90后宝妈毛晚和网上认识的朋友们,一起为城市500米栏杆编织“彩虹”毛衣;广西苏屋塘村,农家妇女“巧妇9妹”,守在村庄,帮助村里的山货走向全国;台湾里长刘德文,16年间把200名台湾老兵的骨灰,背回他们位于大陆各省的故乡……“在一起”,是为了对抗孤独、漂泊和分裂。

时代图景风云变幻,但无法阻挡,无数微小、温暖的人事,生生不息,汇聚在一起。

大雷在覆雪的林场走道1.重新扎根大雷在一排平房前停下车子。

摇下窗,招呼母亲上车。

母亲和大雷眉眼有几分相似,穿绿色毛衣,外搭一件灰色羽绒服,正站在雪地上冲着车里的大雷笑。

她抱着两条小黑狗,麻利地上了车。

常看大雷视频的人都知道,两条狗一条叫小黑,一条叫煤球。

这是大雷视频里的固定嘉宾。

车子在覆雪的道路上徐行,大雷把镜头对着母亲。

有条小黑狗一直伸舌头,试图舔母亲的脸。

大雷妈用纯正的东北口音说,“你别老舔我”。

但谁都听得出来,那是甜蜜的指责。

母子俩把车停在一块地势较低的空地。

大雷对着镜头说,“今天温度还挺好的。

要是天太冷,电池飞不了多长时间。

”随后,他操纵无人机起飞。

轰鸣声伴随着无人机往天上飘。

画面随之切换,音乐响起,一曲宏大、壮丽的旋律。

就像往常一样,大雷会借音乐在视频中表达情绪。

无人机掠过高大茂密的松树林,树干昏黄,光秃。

掠过俊朗、棱角分明的山峦,远远看去,覆盖的雪稀稀落落,薄薄一片。

林区公路绵长,偶有汽车驶过。

汩汩河水在日光下闪闪发亮,好像从冰的缝隙中生长出来一样。

两条小狗在母亲脚边追赶,打闹。

母亲抱着狗在雪地里转圈,打滚。

镜头再一转,人和狗一起躺了下来,阳光洒下,明亮清澈。

视频最后,大雷和母亲站在一起,向无人机挥手,两个人都笑得开心。

这是2019年11月20日大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

也是他众多短视频中普通的一个。

视频里的地方,是大雷的家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的西北楞林区。

他的粉丝在视频下留言,“多美好的一家人”。

也有些已经离开东北的人,借此怀念故土,“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大东北”。

拍视频时,大雷也会偶尔重拾一些童年记忆的碎片,比如那条家门前的小河,他常在冰凉的河水里洗澡,来回“扎猛子”,有时还拿罐头瓶子抓鱼。

大雷本名张雷。

以前不叫大雷,2017年9月,给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账号起名时,大雷就诞生了,他觉得朗朗上口。

此后,大雷开始用短视频记录林区的农家日常。

东北林区提供了适宜木耳、野菜生长的天然环境,大雷用镜头记录了自家木耳的生长过程,从种植到培育、再到采摘收获,向观看视频的人普及了这一常见山货的常识。

他成了林区山货的讲解员,还向粉丝介绍东北特色野菜的情况,南方人不常见到这些。

他的视频账号目前有了92万追随者。

每条视频都不长,但都能保证至少上万人次的播放。

大雷也在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东北林区的风光随四季流转,大雷的欢快与忧愁亦常有。

2018年6月,粉丝渐多,他决定开公司创业,在网上售卖山货。

在城市漂泊十余年后,这个年轻人终于有能力重新回家乡扎根,跟家乡的一切在一起。

2.在大城市流浪2005年,16岁的大雷离开了家,也就是他时常说起的“山沟沟”。

他和母亲一起到同在牡丹江市的绥阳镇打工。

再后来,他离开母亲,离开牡丹江,到了省城哈尔滨,做电脑维修店的学徒。

不安分的少年还想看看更远的世界。

第一站,选择了苏州。

他乘绿皮火车奔往南方,挨过36小时的漫长车程,就到了素未谋面的江南水乡。

对苏州的第一印象是“暖和”,不仅是气温上的,还是色彩上的。

故乡的树叶渐黄,但苏州草木犹绿。

可后来的生活,并不像初抵苏州的那天一样温暖。

大雷在一家电子厂找了份工,负责检查电脑一体机。

他至今还能熟练地说起当时的工序:“检查后面板是否有线松动,再拿起来晃动,检查里面是否有螺丝,有没有掉出来,然后检查正反面的屏幕是否有划痕,如果都没问题,那就下一个。

”他像自己检查的那一枚枚螺丝钉一样,被嵌入工厂精密的流水线。

平均每24秒就要完成一台电脑的检查,一晚上要检查600多台,每一天后背都会被汗水浸湿。

也有坚持不住的时候,他给自己鼓劲,“要挨够半年。

”这是他暗暗为自己定下的计划:去不同的城市至少待半年,丰富阅历。

他揣着对世界的好奇,对他而言,这是对自己的历练。

朋友也不多。

工厂里,工友每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彼此鲜少交流。

休息时,语言成为交流的阻碍,作为符号,时刻提醒着他身处异乡。

南方人语速一快,大雷就听不懂,只能求着别人慢慢说。

后来索性就不说话了。

大雷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喜欢热闹。

半年终于挨过,他去了北京。

早一天离职都不行,他和自己较劲。

每天早晨7点起床,匆匆扒口早饭,就得去挤公交,公交全是人,即便坐上了,还得等一个半小时才能到站,再走很长一段路。

那年是他初次在外过春节。

除夕夜兀自玩游戏,每月1200元租下的房间逼仄狭小,一到0:00,连游戏也不想玩了,“特别想家”。

眼泪也流出来了。

第二天,他的老板知道他没回家,喊他出去吃饭,他才感觉好些。

不久后,他回到了林口,像个逃兵。

“北京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

”大雷不适应。

那是2013年。

林口县自主产业缺乏,工作岗位稀缺,人口外流严重。

官方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会有10万人离开黑龙江,劳动年龄人口占80%以上,而20-29岁的年轻人能占30%。

大雷说,除了有正式编制、有单位的那些人,大多自己儿时的玩伴都离开了林口,面目模糊地被计入这些统计数据中。

而父亲这辈人,许多都在西北楞林区当了大半辈子农民。

其实,更早的时候大雷回过一次家。

还是18岁的少年,在邻县做游戏代练,十几天后就做不下去了,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连饭都吃不饱”。

他逃回了自己的那个山沟沟。

可家里工作机会寥寥,父母也不希望他回来,他们知道回家没发展,还会日夜劝他“再苦再累,也要在外面”。

这就是一个东北的时代小切片。

年长一代人,植根在这片土地,身上留下岁月灰蒙蒙的尘埃,脚下黑土依然肥沃但难敌都市霓虹的吸引。

年轻人外涌谋生,或求学,或打工。

“漂”似乎是一代东北人的新关键词,回乡人反倒为“异类”。

2013年回家的大雷,选择仍然只是种地。

家中20晌地,大雷跟着父亲天天干活,打算赚点未来的结婚钱。

他们每天开拖拉机平整山坡上的土地,虽有专门打药和播籽的机器,但也需要人力将一些边边角角照顾到。

那时的西北楞林区尚未通网,夏天一落雨,往往好几日,大雷在家百无聊赖。

干了一整年,收成不好,人瘦削了,婚钱也没赚到,大雷还是得出去打工。

大雷几次归家,又几次远行。

始终有两种力量,在他的生活中激荡:一种推着他去远方,一种拉着他向故乡。

2017年的时候,他在哈尔滨谈了女朋友。

谈恋爱得花钱,他遍觅赚钱方式,最后选择了自媒体。

他将一些国外的有趣视频,翻译、剪辑后,制作成适合国内受众观看的视频,一月能有两三千收入。

但最后,因为彩礼问题,这段爱情还是以分手告终。

他觉得窝囊。

3.打破孤独2017年9月,在外辗转漂泊了12年的大雷决定回家。

他把哈尔滨的一切物什都搬回了老家林口。

决定是逐渐做出的。

在做自媒体的过程里,他发现三农视频特别吃香,而渔业、牧业、农业领域,都已有前人在做,他想依凭家乡的优势,填补林业的空白。

他开通了头条号,取名“林区大雷”,还买了一台价值3600元的DV。

一开始,他也没经验。

主要靠观察同行。

他钻研农村阿凯的视频,观察人家如何衔接每一个镜头,“怎么去拍,为什么这么拍”,然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拍摄方法。

原本拍大姑做饭,他会在大姑切菜、烧火、剥蒜时各拍一次,但他逐渐领悟到做法之中的技巧才是重点,开始学会挑重点拍摄素材。

他拍大姑做鱼,就会突出大姑加茼蒿的过程,告诉粉丝们茼蒿何时放,怎么放。

他想给看视频的人这样一种惊叹:“哇,原来鱼可以这样做!”一段5分钟的素材原来总要拍上40分钟,如今二三十分钟就能搞定。

大姑成了大雷视频里的IP。

大雷也知道,大姑勤快又爱笑,她和她做的菜,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越来越多人私戳大雷,希望能买点视频里出现的新鲜食材。

他们也想做大姑烹饪的那些好吃的菜肴。

到了6月,刚好遇上木耳收获的季节,很多粉丝要预定木耳,大雷收到平台邀请后,便顺势入驻,开始销售起自家木耳。

这原本是一次孤独的创业。

林口县的大多林区地处偏远,西北楞林区亦然。

远离城市和工矿区,重工业凋敝,工业和现代农业的车辙还未驶过此处。

薄弱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创业带来不便。

网络倒是有,但经常停电。

村里的路,大多还是土路。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也正因如此,优越的生态成为可能,发展绿色食品有了条件。

木耳的销量特别好。

此前一年,大雷在短视频里记录木耳生长、采摘、杀菌的每一步过程,粉丝们看了一年多视频,都想尝一尝。

大雷记得,上线第1天,卖了二三百斤,第2天五百多斤,第3天六七百斤,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上千单。

半年过去,就卖了4万多斤木耳。

家里开始忙碌,发货忙不过来,邻居也赶来帮着装袋,大雷付他们工钱。

装好袋的木耳被大雷从林区送往位于县城的公司,公司员工负责装箱发快递。

那时,好像一整个林口县的快递都来帮他打包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量”。

作为一个创业者,他要考虑的东西更多。

为了让员工全年有事做,他不能只卖木耳。

于是,他逐渐和林口县其他工厂合作,售卖的商品扩展至松子、榛子、蜂蜜、大米。

为了增加更多的订单,他更加勤奋地拍摄短视频,拍完山货的介绍,就开始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

几乎保持日更。

创业起步,看来是顺利的。

但大雷也有担忧,“一个网红是有时间的”。

网红的周期,也会在数据上体现,比如今年的销量就不如去年。

最畅销的木耳,也仅卖出去年的五分之一。

难免有失落感。

公司本来5个人,如今只剩4个,有个年轻人去外面闯荡了。

大雷自己承担起财务等繁琐的工作。

利润日益微薄,他不得不考虑削减成本。

他在盘算,如果销量越来越少,他可能要把这一切收回来自己做,注销在县城的公司。

好在,他对未来不像过去那么迷茫。

他靠短视频,月入可过两万,创办的公司还有营收。

即便公司垮了,他也已积累起一笔不小的资金,“大不了在家这边开个养殖场”,他也有过畅想,到时,他会养几千只或者几万只鸭鹅。

过去漂泊无居的时光已经结束了。

他想起以前在苏州工厂,一人犯了错,整个产线都要受罚挨骂,总要看线长眼色行事。

回到家一切都自由了,如今,他每天都能陪伴在父母身侧,也不再打算远行。

东北作家班宇的小说《冬泳》里,记录了一群东北的普通人,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

大雷身上就有那股劲头。

一个在生活悲欢里挣扎的平凡个体,为寒冷辽阔的东北黑土地,添上一笔平淡无奇却自由轻盈的注脚。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